什么样的人,最容易把天聊死?
01
前几天和朋友一起吃饭,听她吐槽最近新来的一个同事。
朋友说同事很优秀,工作能力也很强,但就是感觉聊不来,很难相处。
怎么个聊不来?
朋友撇了撇嘴,说道:
就是感觉他说话时,总是刻意显摆,处处流露出“我很厉害”的样子。
比如说他们探讨工作,刚聊到一半,对方就引出话题:你们那种操作方式根本不行,我在国外的时候......
去星巴克买咖啡,明明可以用中文点单,对方偏要用英语。
弄得朋友非常尴尬,感觉自己处处被对方碾压。
想起蔡康永在自己的书中,提到的一个职场故事。
一个一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,满腹经纶、辩才纵横。
每次部门开会,上司问到他的意见,他都侃侃而谈、很有想法,上司们很欣赏。
可惜大家都不喜欢他。
需要协调事情的时候,其他部门的同事很少愿意配合他,同部门的人也不太愿意陪他冲锋陷阵。
他其实很优秀,但问题是:他喜欢在智商、口才,能力上碾压别人。
这样的人,擅长用2种必杀技把天聊死:一句话堵死人,我比你厉害。
其实大部分的谈话,都是为了建立共识,而不是取得胜利。
当一个人始终要在聊天中占上风的时候,他说话的目的就不再是为了沟通,而是为了炫耀自己,战胜别人。
02
春节期间,跟一群好久不见的亲戚闲聊。
原本话题还算轻松,从工作聊到生活,气氛融洽。
突然,话题一转,有位亲戚突然提到她隔壁老李家的女儿,博士学历,30多岁了还没嫁人。
其他的亲戚瞬间就被这个话题吸引住,纷纷七嘴八舌地猜测:
是啊是啊,她肯定哪里有问题。
书读得好有什么用,还不是嫁不出去......
听到这样的话,我真是倒吸一口凉气,默默地端着水杯走开了。
我们的生活里,像这样随意评价别人的声音有很多。
有些人甚至都不认识你,只要你的生活跟普世价值观有一丁点出入,就会有一堆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跳出来,用自己的一套标准价值观去衡量你。
先入为主去评判他人是一件极其不礼貌的行为。
看别人肩背上万的包包,就说是富二代、啃老族。
可你知道别人夜夜加班、认真工作的样子吗?
所以,永远不要任意评判一个人,尤其在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下。
《圣经》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:
不要论断人,免得你们被论断。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,也必怎样被论断。
03
前段时间朋友小艾,通过家人介绍,认识了一个男生。
刚开始的时候,小艾对男生印象很好,觉得他热情洋溢,大大咧咧。
有他在的地方,不管是哪,肯定热闹。
后面,我本着八卦的心,再去问了他们的进展。
小艾笑着说:
人确实是很好,但就是太能说了,我有点不耐烦。
出去吃个饭,吃了3小时,对方全程在说话,我完全没有插嘴的余地。
而且经常大半夜地打来电话,倾诉生活的日常,仿佛一不说话就憋得难受。
哦,典型的话痨。
与人沟通时,如果对方听得不耐烦,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越说越多,希望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。
但更好的做法其实是:引导对方说话,自己少说多听,形成互动。
精神科医生郭士顿提出:
谈论自己的过程中大脑会释放多巴胺,话唠的人永远话多,是因为他们沉溺于这种兴奋里。
在《哈佛商业评论》的一篇文章里,郭士顿介绍了一种避免自己话唠的“交通灯法则”:
在谈话的前20秒钟,你面前的灯是绿的,只要你的谈话内容与对方有关,他是会喜欢你的;
接下来的20秒钟,灯是黄的,人们开始对你的谈话内容逐渐失去兴趣,认为你啰嗦;
在40秒钟的时候,灯变红了,这个时候你最好停下来,除非你非常善于交谈,不然凡是说话超过半分钟的人,都会让对方觉得唠叨。
不少人一旦打开话匣子,就难以止住,其实这样得不偿失。
说的话多了,既费精力,又给他人传递了太多的信息。
因为人在社会上闯荡,更多的事情都是听来的。
就像精读君在《18、倾听》中提到的:善于倾听的人,最有价值。
英国作家卡洛琳·塔格特说:
良好礼仪的精髓就是让他人感到舒服,而一次好的谈话精髓就是让对方感到有趣。
希望我们都能好好说话,规避一些让人尴尬的聊天方式,成为有趣的人。
作者:haruko,精读主创,一个老电影爱好者。
更多haruko的原创文章,请点击:
拼团活动
《终身成长词典》(149元/年),词条发布数,即将满500。现针对新用户推出拼团活动,3人成团,可以自己组团,也可以参加别人的团。
发起人(团主)只需99元,另外2位团员均只需119元。每个团持续48小时,若人数不够,则订购款项退回。
本次拼团活动,持续到2018年4月10日中午11点59分。
提醒:已经付费的会员无法参团。订购过程如果遇到问题,可咨询精读1号助手(微信号:jingduzhushou)。
目前,已有1500+读友成为精读读友会会员,写下了10000+学习评论,和精读君一起,为成为更好的自己,每天进步一点点。
我们等着你,一起在2018年加速成长!
长按下方图片,识别二维码,免费试读《终身成长词典》,了解服务详情,查看会员评价,参加拼团。
留言有礼
今天点赞数第1名的留言,精读君赠送《终身成长词典》1个月使用权益(不重复赠送)。
↓测一测,你的知识体系有什么缺陷?